不久前一直在自怨
但幾週的緩衝,加上得到一些指點
雲霧中似乎找到了一點曙光
未完成的工作;過份強調技巧忽略對方;自己尋找不到個人風格的方向;
那股責任感和迷失感的積壓,就是上次抱怨文的主旨
追溯到自己如何看待"self"
一直以為自己很死板,很牛,不近人情,沒情趣
事實卻似乎是過份投入,以緊張來置換情緒,裝出漠不關心掩飾
背地裡卻為身邊人的經歷想了很多(結果當然是毫無意義)
"mingle"是教授的評語
明白自己有能力去幫助人,不急於能即時幫助人
這種其實一早就講過的tolerance of ambiguity,破茫的能力
自己卻忘光了
上次抱怨的成因正是自己過份著急,過份的投入而不能抽身,想負他人之責
將對方的事變成自己的事,想憂他人之憂
比對方更不懂放開,白找負擔,卻徒勞無功
忘了對方想怎樣其實對方最清楚
應該去"引導他找答案",不是"取代他找答案"
嘗試放鬆,再來的另一次的錄音
話題一樣沉重,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相對上次在"找出答案";這次感覺是在"找出對方"
不是聽對方問題找碴的人;而是一個在身邊聽對方說故事的人
感染到的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對方的經驗,心境
在過程中自己不是problem-solver,而是開始像個listener
以功課而言,過程中沙石仍多,技巧依然表現不足,到錄音最後還是慌張orz
出發點不同了,卻不再有失落感
是嘗試去理解對方而投入;不是未聽清楚就先去為人擔憂的過份投入
發展出完整個人風格仍是遙遙無期
但發現自己有能力去感受對方所想(雖然未必深入,也未必十分準確,至少沒錯)
對自己而言,可算找到活路
要"真誠"並不是想像中般遙不可及的事
但反省期要走的路絕不比對方所面對的平坦
...
2007年3月31日星期六
[+/-] : [counseling]方向
2007年3月17日星期六
[+/-] : [香港咖哩之旅3]咖哩王
昨晚終於有幸一試重慶大廈的咖哩王
八時到達,已經要等...還好有訂座w
十一人大軍的關係,最後點菜方面還是交由咖哩王話事人johnny哥作主w
以咖哩和薄餅為主,只是不點魚和飯
先上的是咖喱角,剛炸好所以很香口,餡料也非常入味
再來是鐵板雞,表面乾,內在卻還是充滿肉汁,可口非常
之後是薄餅上場:有蒜蓉薄餅,芝士薄餅,生果薄餅,薯仔薄餅...以蒜蓉和芝士味最搶手
然後咖喱陸續上桌,有咖喱牛,咖喱什菜,咖喱雞...等等,其中的咖喱薯仔波味道也不錯
總括而言,入味之餘而有口感
還有著名的巴辣羊!
明顯地比較其他咖喱更辣一個層次
不知是為我們調校過辣度,還是本身就不太辣
咖喱是在我可接受的層次內
但不知隨哪道菜附上鋪滿辣椒核的辣汁...乖乖不得了,不是灌水就能解決的!


到中段食物不夠,但咖喱汁仍多
於是再點了蒜蓉薄餅,芝士薄餅和鐵板羊
還是五分鐘內全滅
比起之前兩次,這次才叫真正的飽腹,而味道也的確是吃過最好的
結帳千多元港幣,每人$103,算是高消費
(我真不知道寫食評那些怎能只吃$40多...)
大廈內也有冒名的食店
記著地址是尖沙咀重慶大廈E座七樓E2號鋪
P.S.點菜,添水,說廣東話就行,人家懂得聽w
...
八時到達,已經要等...還好有訂座w
十一人大軍的關係,最後點菜方面還是交由咖哩王話事人johnny哥作主w
以咖哩和薄餅為主,只是不點魚和飯
先上的是咖喱角,剛炸好所以很香口,餡料也非常入味
再來是鐵板雞,表面乾,內在卻還是充滿肉汁,可口非常
之後是薄餅上場:有蒜蓉薄餅,芝士薄餅,生果薄餅,薯仔薄餅...以蒜蓉和芝士味最搶手
然後咖喱陸續上桌,有咖喱牛,咖喱什菜,咖喱雞...等等,其中的咖喱薯仔波味道也不錯
總括而言,入味之餘而有口感
還有著名的巴辣羊!
明顯地比較其他咖喱更辣一個層次
不知是為我們調校過辣度,還是本身就不太辣
咖喱是在我可接受的層次內
但不知隨哪道菜附上鋪滿辣椒核的辣汁...乖乖不得了,不是灌水就能解決的!
到中段食物不夠,但咖喱汁仍多
於是再點了蒜蓉薄餅,芝士薄餅和鐵板羊
還是五分鐘內全滅
比起之前兩次,這次才叫真正的飽腹,而味道也的確是吃過最好的
結帳千多元港幣,每人$103,算是高消費
(我真不知道寫食評那些怎能只吃$40多...)
大廈內也有冒名的食店
記著地址是尖沙咀重慶大廈E座七樓E2號鋪
P.S.點菜,添水,說廣東話就行,人家懂得聽w
...
[+/-] : [wikipedia]這是誰的錯?
一篇來自The Boston Globe 3月12日的文章
透過作者自己被加進wikipedia條目,再被修改內容中傷的不快經驗
道出wikipedia可擴充修訂的優勢,轉變成攻擊中傷他人的工具
wikipedia變成了大學生功課,記者報導的取材地---可惜資料不一定對
昔日wikipedia打著"the wisdom of crowds"(群眾的智慧,或集思廣益)的旗號
而"The crowd accepts authority unquestioningly, especially when it's dressed up as a "cool" new information source."道出羊群心理,人多不等於有智慧
美國本土大學都陸續明文禁止使用wikipedia內容作citation之用
加上wikipedia的新對手Scholarpedia.org 與 Citizendium.org都有專人監察(peer reviewed)
雖仍不能取代傳統學術期刊與書籍,但同類型網路百科的出現,都顯示wikipedia的信服力已日漸受質疑
自己眼見不少大學生還拿wikipedia的條目當參考,交功課
到底是單純貪方便的拿來主義,還是根本連甚麼是"可信度"都不知道?
延伸閱讀:
Meanwhile: My sticky Wiki - ALEX BEAM
...
透過作者自己被加進wikipedia條目,再被修改內容中傷的不快經驗
道出wikipedia可擴充修訂的優勢,轉變成攻擊中傷他人的工具
wikipedia變成了大學生功課,記者報導的取材地---可惜資料不一定對
昔日wikipedia打著"the wisdom of crowds"(群眾的智慧,或集思廣益)的旗號
而"The crowd accepts authority unquestioningly, especially when it's dressed up as a "cool" new information source."道出羊群心理,人多不等於有智慧
美國本土大學都陸續明文禁止使用wikipedia內容作citation之用
加上wikipedia的新對手Scholarpedia.org 與 Citizendium.org都有專人監察(peer reviewed)
雖仍不能取代傳統學術期刊與書籍,但同類型網路百科的出現,都顯示wikipedia的信服力已日漸受質疑
自己眼見不少大學生還拿wikipedia的條目當參考,交功課
到底是單純貪方便的拿來主義,還是根本連甚麼是"可信度"都不知道?
延伸閱讀:
Meanwhile: My sticky Wiki - ALEX BEAM
...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 : [listen]聆聽
個人並不認為部落格適宜處理私人事務
不過似乎問題本身已超過了我自己能獨力處理及忍耐的範圍
不說出來甚至對自己身體,以至將來擇業帶來影響
至少對個人而言,說出來總比鬱著舒服點...
又或許有相關行業者會看到,也希望能給些意見
突然鈍悟(遲鈍的覺悟)
自己根本不懂得去聆聽------專心聆聽
之前在做的練習,與其說是了解清楚他人想法
更像是把人扯進自己內心世界
自己早累積了一堆個人想法,很多expectation,很想儘快証實
這樣的前提下
自己只管不停在問,不停在歸納,敢問錯過了他人多少的感受?多少的嘆息?
自己騙自己說在聽人說話,事實就根本聽不入耳(可能是更差勁的,聽了再無視)
超低能...
人家沒祈望一次半次見面能幫得到他什麼
可能希望有人扶一把,只是能有人聽一下他的愁怨
而自己卻只想巴不得去動手拆解人家想法
還要一副裝懂的嘔心樣子
勁搞笑...
明明知道溝通不是單向的:有負責講的角色存在,就相對有負責聽的角色
想在輔導發展...不...是作為一個人,聆聽也是必要的能力
如果自己沒聽人家說
那什麼技巧,什麼同理心等等也只是一具空殼,得物無所用
現時自己就正在這種處境中
初學輔導者常犯主要是過於弱勢,反給扳倒,手足無措
或者過於強勢,急於表現技巧
又或者兩者皆有,緊張到不行於是不停思考,問新問題來壓抑不安
三者的結果,都是忽略了案主本人
這些自己也能說得出
但知易行難,事實就是練習一做起來就會毛病百出,改也改不掉
到回過神來,聽聽錄音,才棒打醒過來
浪費人家一小時光陰,結果原來甚麼也不是
雙方毫無得著
動聽點說
還能在事後理解到自己的弱點
難聽點說
要出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弱點
雖云初學者犯錯並不罕見
但自己就偏偏不想拿作接受的藉口
害怕會拿來作為不思進取的擋箭牌
害怕將來害了更多的人
希望可以好好記住,改變
否則就對不起願意給我機會初試啼聲,卻被浪費時間的那一個人
...
不過似乎問題本身已超過了我自己能獨力處理及忍耐的範圍
不說出來甚至對自己身體,以至將來擇業帶來影響
至少對個人而言,說出來總比鬱著舒服點...
又或許有相關行業者會看到,也希望能給些意見
突然鈍悟(遲鈍的覺悟)
自己根本不懂得去聆聽------專心聆聽
之前在做的練習,與其說是了解清楚他人想法
更像是把人扯進自己內心世界
自己早累積了一堆個人想法,很多expectation,很想儘快証實
這樣的前提下
自己只管不停在問,不停在歸納,敢問錯過了他人多少的感受?多少的嘆息?
自己騙自己說在聽人說話,事實就根本聽不入耳(可能是更差勁的,聽了再無視)
超低能...
人家沒祈望一次半次見面能幫得到他什麼
可能希望有人扶一把,只是能有人聽一下他的愁怨
而自己卻只想巴不得去動手拆解人家想法
還要一副裝懂的嘔心樣子
勁搞笑...
明明知道溝通不是單向的:有負責講的角色存在,就相對有負責聽的角色
想在輔導發展...不...是作為一個人,聆聽也是必要的能力
如果自己沒聽人家說
那什麼技巧,什麼同理心等等也只是一具空殼,得物無所用
現時自己就正在這種處境中
初學輔導者常犯主要是過於弱勢,反給扳倒,手足無措
或者過於強勢,急於表現技巧
又或者兩者皆有,緊張到不行於是不停思考,問新問題來壓抑不安
三者的結果,都是忽略了案主本人
這些自己也能說得出
但知易行難,事實就是練習一做起來就會毛病百出,改也改不掉
到回過神來,聽聽錄音,才棒打醒過來
浪費人家一小時光陰,結果原來甚麼也不是
雙方毫無得著
動聽點說
還能在事後理解到自己的弱點
難聽點說
要出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弱點
雖云初學者犯錯並不罕見
但自己就偏偏不想拿作接受的藉口
害怕會拿來作為不思進取的擋箭牌
害怕將來害了更多的人
聽人講野真係好重要
希望可以好好記住,改變
否則就對不起願意給我機會初試啼聲,卻被浪費時間的那一個人
...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 : [human]萬無一失
很多人做事都想萬無一失
對待事業也好,對待學業也好,對待愛情也好
人人也要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於是,等...
這些"萬無一失"的期待,又有幾大可能達到?
如果有這類工作,輪得到你嗎?
如果到了完全接受你的地步,還需要開口去確認嗎?
好多人覺得自己定了某些目標,就等於很明智,很有方向
而這些所謂"目標",其實都不可估量:
只能無了期的等,把決定交了給命運,運氣
卻沒打算做點事,去把事件推向期待的方向
最矛盾的是,這根本就不叫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說到底,或多或少是種欠自信的表現
口講"時機成熟",只是在拖延時間面對
別找藉口了
...
對待事業也好,對待學業也好,對待愛情也好
人人也要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於是,等...
我想等待一定會出人頭地的工作
我想等待她完全接受我才開口示愛
我想等待她完全接受我才開口示愛
這些"萬無一失"的期待,又有幾大可能達到?
如果有這類工作,輪得到你嗎?
如果到了完全接受你的地步,還需要開口去確認嗎?
好多人覺得自己定了某些目標,就等於很明智,很有方向
而這些所謂"目標",其實都不可估量:
什麼叫"一定會"?自動送上門?
什麼叫"完全接受"?又是自動送上門?
什麼叫"完全接受"?又是自動送上門?
只能無了期的等,把決定交了給命運,運氣
卻沒打算做點事,去把事件推向期待的方向
最矛盾的是,這根本就不叫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說到底,或多或少是種欠自信的表現
口講"時機成熟",只是在拖延時間面對
別找藉口了
...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 : [そらみみ]空耳
"空耳"原是"幻聽"的意思
借指將原文轉成類似字句的文字遊戲
近年"空耳"最常出現於歌詞的惡搞
大致就是
利用原曲相近母語/外語發音
產生出與原本歌詞毫無相關的新詞/字幕
以達到惡搞或語意雙關的目的
香港的"口水歌"利用了與原曲母語相近發音,亦是空耳歌詞一種
老一點的有林敏驄"冇有線電台"系列大碟的大堆"口水歌"(中文→中文)
再或者近期大熱動畫コードギアス的OP2"解読不能"(日文→日文)
都是一些空耳歌詞例子
至於外語空耳方面
比較經典的有印度F4(Daler Mehndi,一個人來的)的"Tunak Tunak Tun"的中文空耳歌詞
泰國幪面超人主題曲的中文空耳字幕
德國樂隊Dschinghis Khan的"Moskau"日語空耳化等等
但因語言不同,這類的笑點通常要字幕效果加持
撇開部份用字粗俗的問題
因為空耳歌詞的聯想度,共鳴度高,優點就是容易上口
所以不少空耳歌也會同時是電波歌(記上腦)
因為例子太多
完全未接觸過,而又對空耳歌詞有興趣的朋友
拿以上的關鍵字去youtube等等地方找找吧
還是奉勸一句
食字多會肥...
...
借指將原文轉成類似字句的文字遊戲
近年"空耳"最常出現於歌詞的惡搞
大致就是
利用原曲相近母語/外語發音
產生出與原本歌詞毫無相關的新詞/字幕
以達到惡搞或語意雙關的目的
香港的"口水歌"利用了與原曲母語相近發音,亦是空耳歌詞一種
老一點的有林敏驄"冇有線電台"系列大碟的大堆"口水歌"(中文→中文)
再或者近期大熱動畫コードギアス的OP2"解読不能"(日文→日文)
都是一些空耳歌詞例子
至於外語空耳方面
比較經典的有印度F4(Daler Mehndi,一個人來的)的"Tunak Tunak Tun"的中文空耳歌詞
泰國幪面超人主題曲的中文空耳字幕
德國樂隊Dschinghis Khan的"Moskau"日語空耳化等等
但因語言不同,這類的笑點通常要字幕效果加持
撇開部份用字粗俗的問題
因為空耳歌詞的聯想度,共鳴度高,優點就是容易上口
所以不少空耳歌也會同時是電波歌(記上腦)
因為例子太多
完全未接觸過,而又對空耳歌詞有興趣的朋友
拿以上的關鍵字去youtube等等地方找找吧
還是奉勸一句
食字多會肥...
...
訂閱:
文章 (Atom)